首页 写景作文
导航

中华文化传统

2020-12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京剧脸谱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京剧脸谱,京剧是一种中国才有的艺术,在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中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有音乐、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人物的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部分。比如眉毛的勾画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等多种画眉毛的方法。这种就改变了眉毛的自然形状,便成为图案化的眉毛了。眼睛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画,有蝶翅眼、喜鹊眼等很多样子。

脸谱是每一种颜色的脸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老年枭雄;金和银色多用在神、佛、鬼怪,象征虚幻。

京剧脸谱艺术经过了长期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五彩缤纷、辉煌灿烂的艺术境地,成为世界艺苑一奇葩。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贴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经过几千年的结艺演变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制华美的艺术品。

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如果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再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起来便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品,不同造型的组合表示一种强烈浓郁的美好祝福,赞颂与传达忠心至诚的祈祷和美好心愿,每个结都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愿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十三世纪穿入西方.陕西是皮影发源地,尤其在关中一带(西安)十分广泛,仅传统戏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就有几十种之多。

皮影戏的演出,东路唱腔以碗碗腔花腔为主。而西路唱腔则以弦板、秦腔为主。

皮影的制作:

皮影制作十分精细、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

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演出时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

皮影的演出:

物体遮光成影的现象早为古人察知,“云破月来花弄影”能成美丽形象;竹影映窗启发墨竹技法,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名诗都是观察自然光影情趣的艺术加工。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书中已对光影现象作科学研究,群众则早已用纸或皮张剪成人形,以光投射其影于墙取乐,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驴皮加彩,发展成皮影戏。

过年的来历

今年是农历大年三十呢,大家都会欢欢喜喜地过年,但恐怕不少人都不知道过年的来历吧。今天我就告诉大家!

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1.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2.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人生、讲入世,肯定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性,强调轮理教化功能(二)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三)兼收并蓄的汇通精神(四)贵和尚中(五)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3.中国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

4.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首先,对于文化艺术

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绝不是我们的包袱。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2)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3)我们要从生活中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宣扬着,不要一味的随波族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最后,我认为如何对待传统节日主要的任务是放在我们年轻人的身上,所以我面对中华传统节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做一个理性的中华儿女,做一个优秀的学生,让我们的祖国有内涵,同时也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强大。

6.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等方面入手。⑴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我们首先是通过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感受到的。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⑵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方面应看到传统文化能够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其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会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如在古代“贵和”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⑶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民族历史发展产物的传统文化,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一特点对在今天各民族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至关重要。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所以,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7.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与我》

中华传统文化与我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人们誉为最为博大精深的文明。稍了解和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外国朋友都由衷赞叹道:“中华文明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连外国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赞叹不已,那我们又怎能不去了解这奇妙的中华文明历史呢?下面让我说说我知道的我母亲家乡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吧!在我国,一年中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春节,在母亲的家乡,一到了春节,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按照那里的风俗来说,从初一到十五可是要拜个不停的,那里的人们非常崇拜敬重神明,因此镇上的老爷庙总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好不热闹的!在各路神明的“家门”前,有一张很大供桌,人们虔诚地在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贡品供神明们“享用”。人们点燃香烛,跪在大香鼎前虔诚地跪拜着、祈祷着,祈求来年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在祈祷完后,还要捧着敬奉的“香纸”再向神明们弯腰鞠躬拜三下,最后,将“香纸”投入到宝塔里燃烧。宝塔很高,里面燃着熊熊的大火,这样做的用意是把你的心愿通过高高的塔身传达给神明,让神明来帮助你实现愿望。可能有人会觉得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都是迷信,可是你要知道,过去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由于靠近大海,人们祖祖辈辈以出海打渔为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常常受到恶劣环境的威胁,且海洋性气候带

来的风湿病痛也较多,在卫生医疗条件贫乏的过去,人们只能祈求神明老爷的保佑来庇护家人了;渐渐地,这样的习俗也就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并世代相传。

我想,这样的文化传统还不是最传奇的,还有更神秘奇特的风俗传统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外国朋友说的没错,的确是不可思议,我们中华悠久且灿烂的传统文化,都是靠许多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这里面不知包含了多少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故事和传奇;这也让我们对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灿烂玄妙,更增添了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不断探索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决心和动力,并在了解和探索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我想,我是一定会去努力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呢?

河源市源城区新兴小学

六(4)班饶彬燕

2014年5月20日

篇四:《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