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毛泽东(一)
我眼中的毛泽东(二)我眼中的毛泽东
可能对于我们90后这一代来说,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并不是那么深入人心。跟我们的父辈或者祖父辈比起来,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更具体的印象可能就是在鲜红的人民币上毛主席的头像所代表的最大面额,而不是悬挂在泛黄墙壁上一尘不染的毛泽东像和那句振奋数亿人民的爱国心的“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在亲戚家是见过毛泽东像的,灰蓝色的中山装,戴着八角帽,跟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拍照时一样的姿势,就那样伟岸地伫立在我眼中。我好奇地拿手指着毛主席像,然后一个爷爷辈的老爷爷就把我的手摁下来。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样肯定是不尊敬主席的吧。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一生下来就是和平年代,享受着自毛主席之后几代领导人辛苦奋斗的美好社会,生于安乐。但是中国的爱国教育还是让我们这一辈多多少少懂得了一点那个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的时代的爱国心。但是,其实我身边的同学,当然包括我在内都没有办法完全理解那种在我们眼中看来有点盲目的尊崇。不仅不理解,现在的青少年甚至有一种自我感觉很时髦很鹤立鸡群的“反动”的思想。老师说过,伟人也有七分功,三分过。然而,年轻一代却持着自我的“批判主义”,认为毛主席除了带领中国解放之外,他的四个老婆,他的不要日本赔偿感谢日本让中国强大“豪言壮语”,他的“光辉形象”笼罩下的文化大革命、大跃进都成为“批判”他的标签。于是,“事实”就变成了三分功,七分过。一群没有深入了解过中国历史的毛头小子叫嚣着吵嚷着本国制度的单调。举着自制的旗帜宣扬改革中国教育制度,不做被填的鸭子;聚集在贴吧社区发表着不用负责任的关于ZF有多黑暗的言论。但是在此,我不知道是不是算满悲哀的声明,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篇的言论可能有不当之处,但我绝对没有任何政治思想上的问题。
为了使毛泽东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一点,我去阅读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书籍,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毕竟是一代伟人的生平事迹,肯定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丰富了我一向匮乏的历史知识外,还塑造了一个稍微具象了一点的主席形象,虽然,书中没怎么提那些负面的历史。首先从毛泽东的孩童时代说起,毛泽东从小最大的运动爱好就是游泳。经常在老家韶山冲的水塘里游泳,而且游个几个来回的也不累,估计放到现在也算是运动健将了。也正是由于
毛主席对于体育健身运动的热爱,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也从德智美发展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在稍微参与到一些政治运动后毛泽东更加意识到强健体魄的重要性。毛泽东广为流传的一个生活小习惯就是洗冷水澡。以前在家里母亲都有为他备热水,可是毛泽东还是偏爱到水塘里洗。后来离开家乡到外面读书的时候也还是一样。即使学校有规定说不准洗冷水澡,但是毛泽东还是在早上早早起来到井边用冷水冲洗。身边的同学也有模仿的,但都没能像毛泽东那样坚持下来。从坚持洗冷水澡这样的生活细节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一件既定的事情的坚持不懈。毛泽东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在长征路途上稳定的指挥的保障之一。
毛泽东最大的爱好应该就是读书了吧。因为小时候被寄养在外婆家,受到了一点启蒙的文化熏陶,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最开始自然是《三字经》这些幼儿启蒙读物,稍微大一点后又迷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小说,并且能在同学面前绘声绘色的讲述其中的故事情节。后来再大一点就是像《饮冰室文集》这些的还有一些时文报纸杂志,这些书籍也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其实毛泽东的父亲并不是很支持毛泽东读书的。因此,毛泽东中间间断的那3年都在地里做农活,他也因此学会了很多农活的技术。虽然没有继续在私塾上课,毛泽东还是会到处借书来看。有一点不得不说,虽然毛泽东酷爱读书,他在上学期间却换了很多私塾。他不怎么听老师的课,在课上看自己想看的书,但是每每老师点他背诵文章他却又都能背出来,老师也就没辙了。这样算起来,毛泽东也算书个叛逆的学生吧,已经略微有一点创新改革人士的影子了。
毛泽东的求学路有很多可以说,他的优秀成绩,他在学校就已早早显露出来的领袖风范,在学校结识的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毛泽东第二任妻子的父亲杨昌济。杨昌济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花5年的时间培养了毛泽东。毛泽东对他的感情自然也是非常深厚,在杨昌济先生过世后还和杨开慧一起守灵。
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去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但此时他还是默默无名的。所以他在参加中共一大第一次会议的时候还是比较拘谨保守的。但是此后他的领导才能便渐渐显露出来了。虽然起初遭遇了一些误解,但是从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领导多次武装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以一种风华正茂的姿态在广袤的大地上大展拳脚。我想这样的男人就算是放在现在也是十分有魅力的
吧,但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毛主席是有一点风流了啊。另外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毛泽东与人交往的能力。他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交往的很好,不管是农民还是文人。他这样的交际能力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很稀缺的,因为现在的青年都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没多少人能真正放下身段去倾听或倾诉。所以有的时候难免会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旅途是孤独的。越焦躁越得不到沉淀就越出不了结果。如果我们能像毛泽东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奋斗再稍微加上一点智慧,那成功真的是能唾手可得,因为我们要干的真的不是像毛泽东这样开天辟地改朝换代的大事,我们追求的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稳定的物质生活和安逸时而激情的精神状态。
毛泽东之后的长征旅途我想我就不用怎么再复述了。因为首先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红色教育已经让我们知道了有一种精神叫长征精神,虽然我们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它;其次,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对历史真的不是很了解,我没有办法用我的平直的叙述将时光带回到那黄沙飞扬的长征路上。我只有在一些战争题材的影片录像中得到的一些模糊的影像。啃树皮、吃皮带、挖壕沟、炸碉堡,还有那些鲜血淋漓的战士和冲锋的号角。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形象是不可否认的,真心是颇具王侯将相的风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都同样令人敬佩!
原谅我用浅薄的文字在这里描述我眼中的毛泽东。我对于伟人只能是瞻仰的,就像对悬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那样的瞻仰,带着敬佩的崇敬的心情。在读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只有真的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之后才能对一个人做出评断,哪怕只是了解了一点点也不至于那么武断的就去诟病一个人。而我以前那些基于无知的纯粹个人感性评断的话语现在想来也是可笑。
毛泽东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都是有出彩的地方的。小时候的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以及一点的古灵精怪,外出求学后的逐渐成熟、初露锋芒、独立坚强,领导抗战时的吃苦耐劳、英明果敢、谋略过人,每一个时期的毛泽东都是十分有魅力的,不管是男性魅力还是人文魅力。虽然毛泽东晚期的时候有一些过错,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些错误并不能掩盖毛泽东这个风云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76年,真的是很暗色调的一年,唐山大地震,以及毛泽东、朱
德、周恩来三位优秀领导人物的相继去世都给人民的心里抹上了一层阴霾。天安门前的悼念,十里长街的追送,民众这些自发的追悼行为都能看出在人民心中那段黎明前的黑夜的时光里所遭受的苦痛是多么压抑的一种经历,而正是毛泽东带他们走了出来,正是毛泽东带领人命站起来迎接曙光,正是毛泽东让我们这一代免受战火纷飞。我不是谄媚地在讴歌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而是在我一点点了解历史后发自肺腑发感受。我眼中的毛泽东,他就是一个伟人。
我眼中的毛泽东(三)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我眼中的毛泽东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任课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我眼中的毛泽东
摘要:伟大的人总有一些凡人所不及的品质.毛泽东的时代离我们已经远去,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的精神财富始终引领着我们的前进的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革命历史人格魅力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当这首民谣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传唱之际,处于苦难中的亿万中国人民已经初步认识到毛泽东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半个多世纪以后,当人们蓦然回首追溯毛泽东时代的峥嵘岁月,就不难领会人们为什么把毛泽东比作冲破黑暗而东升的旭日。中外历史上流星般闪过的众多风云人物大多数只创造过局部的业绩,留下过瞬间的灿烂,而毛泽东作为太阳式的历史巨人,却代表和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辉煌。毛泽东创造的宏业伟绩将永载史册,永久闪烁在时空画卷和人们的记忆中。在我眼里,他应该是我们青年的励志榜样。他从小就是一位有理想有毅力有领导力的人。要不然他怎么会有大冬天冷水擦身,要不然他怎么会有少年离家独自求学的激情,要不然他怎么会有岳麓山下的峥嵘岁月。我觉得毛泽东是一个独特的人,他自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风浴”:站在开阔的地界,让大风尽情的吹„„说真的,看着他的成长轨迹,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动力和方法。他只身北上,在北大的图书馆工作,只为探求中国的出路。他参加革命只为自己崇高的信念。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他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学习的实质性的内涵。我们可以失败,但绝不可以平庸。在中国当代教育失位错乱的情况下,跟着伟人学习不妨一试。
在我眼里,他应该是一位诗人。从他外出求学,“男儿含泪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他独立湘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从他工农革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从他长征途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他渡江战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么多的名句全部出自他之口。可见他的才情,他的智慧,每每读到这些诗词的时候,我都会想想是什么成就了毛泽东如此丰满的人生。从他的诗词中可见一斑,他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失败的从容面对,对明天的信心百倍。他绝对是一个拥有伟大胸怀的诗人。
在我眼里,他应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与同学一起游学透露出来的锐利的洞察力和高人一等的远见。他的政治上的卓识也是经过一次次探索,才有后来坚定成为马列主义的追随者,以至后来对马列主义的丰富。毛泽东思想就是他一生政治卓识的精髓。从早期成为共产党员,参加工农红军革命,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张壮大的革命队伍,无不有毛泽东的心血。从遵义会议挽救党的生命,从延安窑洞中指导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的用兵才略,都极大地体现他作为领袖的领导力和才能。试想,有几人才能到达他的那个高度。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有敢于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领袖。他只有被仰望,无法被超越。毛泽东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
他虽然拥有很多成就,但晚年有犯下了很多错误。运用别人的话说,功第一,过第二。我们不能因为他晚年的错误而颠覆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因为他的过错而不喜欢他。情由可原吧。反正他的形象在我眼里永远是那么高大。
他的离去,结束了一代人的使命,也为后来人开创新的历史成就奠定了基础。我们在仰望之时,因为想想如今这个时代,是否缺少了一点淡定。也许是公众和媒体放大了现在政治上的得失,我们更要冷静对之。
伟人就是伟人,他的光辉我想永远不会随时间的失去而消逝。
本文纯属原创,恳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无参考资料,全是自己的积累。
我眼中的毛泽东(四)我眼中的毛泽东
说到毛泽东人们不免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高大而且庄严的伟大领袖的形象。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而且于党、于军、于国,毛泽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列宁在俄国的地位一样,甚至还要超过列宁。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诗人——对这位伟大的领袖进行解读。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可见毛泽东并未生在一个书香世家,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地从一个农村穷小子变成一名诗人的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聪明好学,几乎可以过目不忘。相传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毛泽东从容地从“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毛泽东的别名)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后来跟了邹春培老先生继续学习,由于他的聪明好学,从没有受过惩罚。但他在这期间也并不是十分老实,渐渐地他迷恋上了小说,并影响了整个学堂。由于毛泽东的性子天生执拗,而且之前已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于是,邹春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毛泽东经常要到闹市区读书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他的私塾老师邹春培老先生曾对人说过“石三伢子将来肯定大有出息”,不知当时邹老先生有没有想到石三伢子将来会成为国家主席。
1914~1918年,毛泽东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在这里毛泽东就像一个几天没吃东西的小孩子,对文学如饥似渴,他已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也是在那里,毛泽东养成了读报的习惯。毛泽东算过,在湖南一师,他一共花费了160元,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钱用在读报上,毛泽东在读报室往往一读就是几个钟头。这为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以及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除了学习外,毛泽东在这里也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革命友人。1925
年,毛泽东回到长沙,漫步湘江时,当年的飒爽英姿浮至眼前。于是,诗兴大发,一首《沁园春·长沙》荡气回肠。
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学成就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十分不开的。湖南第一师范把国文作为各科的基础,高度重视国文教育。在袁吉六等老师的督促下,毛泽东熟读了《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和唐宋八大家等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还说:“多亏了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由于当时学校设有成绩展览室,展出学生的优秀作文、教育研究、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撰写研究文章,所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写出了《体育之研究》这样的妙文。
后来,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批党员,并于1921年7月23日代表湖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从国共合作破裂到井冈山会师,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从八年抗日到四年内战,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领导能力。而在这期间,毛泽东也从未放弃过他的诗人梦想,有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包括《沁园春·长沙》、《渔家傲》、《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巅峰时刻,同时毛泽东由军事家诗人转变成了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艺境上的拓展也达到了多样性、丰富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各种改革措施中国终于步入了正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前进。毛泽东也得以从繁忙的公务中抽身,投身到他所热爱的事情——登山逛湖之中。他之后的诗篇绝大多数都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
其中,他多次来到杭州。三次登临北高峰,写下了一首《五律·看山》,身处名胜佳景、逢迎昌明时代,毛泽东充分展露出他轻松的性情和闲适的诗兴,还有智慧的愉悦。顺着北高峰往南走,有一座五云山。传说常常有五色彩云盘绕其间,这颇让毛泽东高兴。于是,便有了一首《七绝·五云山》。此外,毛泽东还在杭州留下了《观潮》、《莫干山》等诗篇。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已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正在享受中国的大好江山,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毛泽东的才能也得到了许多名家的称赞。词坛圣手柳亚子先生附词称赞:“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郭沫若也在《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中称赞“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毛泽东一生留下了67首诗词,尽管不是很多,但每一首诗都经过了他深思熟虑的多次修改,每一首诗都表现出了他深厚的的文化底蕴,每一首诗都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并不亚于唐宋时期的各路名家。
我眼中的毛泽东(五)我眼中的毛泽东
毛主席,这个名字,我想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名字。这个人物的出现,使中国历史的篇章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是历史出现了转折。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没有他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领导了多次革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和周恩来商讨发生西安事变。其实就毛泽东的一生而言,他始终带领中国发生红色革命。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但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人孰能无过”。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家,深沉的理论家。没有他的深谋远虑,我们何能以如此迅速的步伐结束封建帝国主义的思想,何能成功的在抗战中傲视,打败日本,何时才能大跨步的发展奔小康?他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等一系列战略作品无不彰示着毛泽东的谋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件。关于他的理论,这些都表现在毛泽东语录里。一条千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