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一)
寂寞的夜空里,我写完作业从书架上拿出《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看了超来,看着书名就被这本给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面上写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下面画者他的照片,因为书是很早以前的,照片是黑白的。翻开第二页,上面写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更迫不及待的看下去,翻到第五页的时候上面写着《父子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大的人,同他14—16岁之间愤发向上的功劳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之,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为了中华人民他发愤学习,我们家有好多好多的书,每次父母让我看书时,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只是大致上看一篇就放下,根本连里面的文章大意都不知道。从今天以后我要像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他们有主见的思想学习他为了学习做出的一切„„难道我们不应该向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吗?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不应该学习他的品德吗?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二)《毛泽东的故事》观后感
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以后,我观看了有关毛泽东同时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影视观摩,我有很多感受,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段历史的认识。
这部电影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层层展现伟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中的毛主席严肃而又失亲切,深沉而又不失开朗,庄严而又不失随和。
毛泽东不怕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亲切又随和。电影中的毛主席工作十分辛苦,生活却十分简朴,衣服和袜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却不肯换一件新衣服。影片通过展现一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为人鲜为人知的一面,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更像一个战士,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最终取得了胜利。
影片以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毛泽东壮年至晚年的大量生活细节和情感生活片段为线索,描述了他从陕北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到重返韶山故里情;从痛失爱子毛岸英至大阅兵等各个情节里的言谈举止,吃饭穿衣,生活中的幽默和睿智,农民式的随便和质朴,以及他与卫士、士兵、农民、亲人、列车员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展现给了观众们一个充满魅力的毛泽东;一个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的领袖;一个可亲可近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血肉亲情的伟人……
影片把我们又带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毛主席知道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回忆。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终身。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使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他老人家老年的时候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伟大的,是前无古人的。
毛泽东虽离我们已近30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无不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个人,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人民。看了影片让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听如平常的话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领导农民群众搞起义到一系列革命战斗,再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时刻留在大家的脑海中,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角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冷、暧、疾、苦始终放在他的心中。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高兴,人民生活遭受疾苦他就痛心,这也是他被广大群众基础所尊重瞻仰的原因。同时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如果不是主席的高位,可以看得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性的,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人民大众。
看了《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三)读《伟人足迹——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盛婷
今天晚上,我从书包里取出刚买来的新书——《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个中田人的都会唱:“东风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最近从相片上认识了他,他究竟最近个怎样的人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几乎是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光的足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幸福的学习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因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就连读书的自由也没有。
毛泽东1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住了。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父亲十分容易地找到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他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趟粪时不禁目瞪口呆了,这些粪半天挑完确实不是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去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收中吸取了巨大的营养,也接受了有益的影响,他同时苦难的农民,称赞敢于同地主斗争的铁匠,他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担当起建设四化的重任,是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不也应该有毛泽东那样的精神吗?我家里有好好好多书,可是我很少静下心来看。有时爸爸妈妈硬要我看,我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一页一页地很快翻过去,至于书中讲什么,都没记住。我想:为了使自己半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也要像少年毛泽东
那样,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第一大事,从书中吸收养料,学习知识,沿着这位伟人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四)《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涟水县第四中学附属小学五(1)班冯月
指导老师王健
暑假中,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毛泽东的故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毛主席伟大的领袖风范,智慧超群,激励我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保卫祖国。在红军长征中,我们的毛主席带领红军腾越五岭,险走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他在长征中与战士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长征怎样艰苦。爬雪山,过草地时吃不好,穿不暖,有时候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依然乐观。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遇到困难又算什么。我想:跌倒了,再站起来,只要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只要坚持不懈,不灰心。即使再困难的事也会成功。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就是有了这种精神。作为现在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传扬这种精神。红军战士和毛泽东又是怎样拥有这种精神的呢?因为他们心中不灭的灯,指引他们向前迈进。长征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伟大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毛泽东的聪明才智,还有红军战士们的友爱互助,在艰难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拉手,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在饥饿面前,大家相互推让,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为高尚,更能显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长征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十分关爱士兵,对每个士兵平等相待,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但战士们却很乐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啊!过草地时无法宿营,许多地方搭个小棚子过夜,大家背靠背,肩靠肩,有说有话在唱革命歌曲一直到天亮,像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中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在读完《毛泽东的故事》后,我更加明白了作为现在的青年人,更应该为祖国做出贡献,应当在毛主席与红军战士的精神指引下,不断的开拓进取,立志为人民建功立业,即使现在还未成年,但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目标勇往直前。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五)读《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1976年9月9日零10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
100多万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追悼会,同一时刻,全国男女老少默哀三分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寂静无声,他所深爱的并为之服务一生的人民流下如雨的泪水,所有火车、轮船以及工厂的汽笛都为这一巨大的悲痛整整鸣响三分钟。
123个国家的政府来电,联合国为他降下半旗,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起这支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可是,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支歌包含的全部意思吗?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军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公勋,他为世界被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全国人民都怀着巨大的悲痛悼念他的逝世!
毛主席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思想将作为我们党和人民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引我们的行动,每一个中国人都将为我们的民族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而自豪。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为了学习和纪念毛泽东主席的崇高思想和光辉品德,虽然我学习和收集了有关毛泽东的几十篇小说故事,但远比不上他的丰功伟绩的万分之一。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六)读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读《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宁静的夜晚,我取出刚买来的新书—《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几乎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
民家庭里,因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和在生活所迫的原因,都连读书的自由也没有。
毛泽东14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十分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他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
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也受到了有益的影响,他还深深感触: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像毛泽东一样,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出一份力!
看毛泽东的故事有感(七)观《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专业班级: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4班学号:20100343042姓名:吴秋宏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后,我观看了有关毛泽东同时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影视观摩,我有很多感受,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段历史的认识。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层层展现伟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中的毛主席严肃而又失亲切,深沉而又不失开朗,庄严而又不失随和。
影片中的毛泽东不怕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亲切又随和,影片中放到毛主席在鸭子楼无意间被一个妇女看见了,她的喊声招来了一大批的群众,而钟二牛却关上了窗户,毛主席立即斥责了他,说:“难道你怕群众吗?”然后就打开窗户和群众亲切地打招呼。
影片中的毛主席工作十分辛苦,生活却十分简朴,衣服和袜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却不肯换一件新衣服。
影片把我们又带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毛主席知道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回忆。
影片通过展现一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为人鲜为人知的一面,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更像一个战士,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终身。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使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他老人家老年的时候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伟大的,是前无古人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保卫祖国,保卫我们的国家。在红军长征中,我们的毛主席带领红军腾越五岭,险走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等,他在长征中与战士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长征怎样艰苦。爬雪山,
过草地时吃不好,穿不暖,有时候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依然坚持,依然乐观。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遇到困难又算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只要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长征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伟大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还有红军战士门的友爱互助,在艰难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拉手,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在饥饿面前,大家相互推让,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为高尚,更能显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毛泽东虽离我们已近30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无不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个人,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人民。看了影片让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听如平常的话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领导农民群众搞起义到一系列革命战斗,再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时刻留在大家的脑海中,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角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冷、暧、疾、苦始终放在他的心中。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高兴,人民生活遭受疾苦他就痛心,这也是他被广大群众基础所尊重瞻仰的原因。同时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如果不是主席的高位,可以看得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性的,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人民大众。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父亲很严厉,他的父亲要求孩子们也要像他那样不许闲着,如果孩子们稍微犯了点错误,父亲就打他们。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有个同学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同学一半。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还经常和她母亲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一些很贫穷的人家。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接济
穷人的良好美德。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天上的打雷声他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标出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上都画了许多圈圈和圆点。更可贵的是他锻炼自己在最嘈杂的菜市场、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为了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疾病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副担架。但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而是展开了特殊的“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研究,主张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者的大力支持,为长征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曾经说过:“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外面淋;大风天他在墙上让风吹身体;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营。这样的锻炼是他日后在井冈山、长征途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下。
看了《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