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的特点,广告语篇一
《扬州个园文字分析》
扬州个园文字分析
个园历史: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其他三园是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园“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的孤例{因袁枚诗“月照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而园主又爱竹,故得名。好一个“个”,像极了竹子特有的那种疏离与萧瑟的感觉。}个园之美,首先美在它的名字。个园是清嘉庆年间,扬州大盐商黄至筠于明代寿芝园旧址重建的私家园林,因袁枚诗“月照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而园主又爱竹,故得名。好一个“个”,像极了竹子特有的那种疏离与萧瑟的感觉。
竹是个园的灵魂,游个园,当然要观竹。走进个园,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一簇一簇的,拔地而起。这样开阔的一片竹林,在园林中并不多见。成片的竹林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曲径通幽,是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
个园,以绿色见长,风姿绰约。她将美丽藏得很紧,藏在单调的竹林里,藏在憨厚的石头里„„让每一个投身到她的怀抱的人,在繁华中发现了朴质,从喧嚣里寻到了静谧;由庸俗蜕变成清雅,由浮躁归向于静虚。
竹,迎风万仞;石,岿然不动。究竟哪个才体现了个园主人的真性情呢?或许竹使黄至筠心向往之,然而石却是他的立身之本。他将两者兼收并蓄,学习石的沉稳奠基了当世的财产,歆羡竹的气节留下了后世的财富。
昔人已殁,豪华犹在,只是这一片气派、这份匠心独具已失了主人,显得空荡而寂寞,再多的游人也填补不了那份空虚。
春:春山,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状似:雨后春笋“之意。
夏:夏静位于园之东北抱山楼相接。夏静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透、漏、皱、丑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
秋: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东部秋景。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夕阳斜照,一片金黄,再加上植被采用枫树增添了不少秋色。
冬:园南用白色石碓起的冬山,给人以积雪未化之感。冬山西墙开有两个圆形漏窗,可引隔墙春景入院。冬春二景截然分隔又巧妙连续,表达“冬去春来”之意。
景观的构成的要素
景观空间
景观的植物
功能分区
使用材料
不同景观的植物配置
植物色彩{春夏秋冬}
花窗·马头墙由富春花园进入个园,须经过一个深巷,穿过一个藤萝阴翳的天井,仍绕到旧时个园的大门口。这里门额上题"个园"二字,园门两侧有平台,上植数竿翠竹,竹间有嶙嶙石笋。园门口便标出了个园的特色,就好像做八股文"破题"。所以,进出个园由东关街改道环城北路,而进入个园的这个"门"没有改变,这对当时的设计者来说,是很有见地的。
个园的假山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叠石立意精巧,气势深雄,在国内是少见的。个园假山可分三大区域,分别用湖石、黄石、宣石叠成,手法不同,风格迥异,一园三色假山,各具风格,而总体设计又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叠石的高超技艺。
湖石假山
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黄石假山
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
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宣石假山
在园内南部,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
耀耀放白。此地是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所以无论是近观或远看,都似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隐隐散出逼人的寒光。个园假山,对祖国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宗山水画家不同的气派和手法。有人说个园以"四季假山",是以门景的竹石为春,以湖石山子为夏,以黄石山子为秋,以宣石山子为冬。园林专家认为,这并不是造园叠石时的原意,但游人用这种眼光去玩赏和遐想,也能产生无穷兴味。
个园的池水
扬州园林皆有水。个园以山胜,但山石的灵秀之气,全靠一泓池水的映托。尤其是西北区太湖石山子,玲珑瑰伟,与天光云影倒映池中,清晰如画。池上架曲梁,山下有涧谷,四周浓荫环匝,池中游鱼倏忽,其境界的幽深清绝,真叫人有出尘之感。到了夏日,池上荷藕飘香,凉风袭人,宜阴宜晴,则又是一番情趣了。个园的楼堂亭榭
个园的主体建筑,是园北的一列长楼。楼广七楹,横贯东西,把两座一具北方之雄,一具南方之秀的假山和谐地连为一体。一楼抱两山,因名"抱山楼"。楼下有平台,有山石,珍卉丛生,随候异色。楼上有长廊,徐步行廊上,环观园中景物,参差错落,高下相间,隔水有屋宇相峙,两侧有亭台峨立,似尽南昌未尽,余味无穷。楼前悬一巨匾,题"壶天自春"四字,两旁抱柱,悬扬州当代书画名家李圣和女士撰书一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在烟岚。"园内的其他建筑物,有宜雨轩、桂花厅、佳秋阁、清漪亭、觅句廊、透风漏月等,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布置有序,为园内假山助胜增趣,各具匠心。
个园假山,对祖国南方山水之秀、北方山水之雄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宗山水画家不同的气派和手法。
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游走笔记】从入园开始,跳入眼帘的一切景致都显得那样神奇而美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小小的园林里不仅得到很好的体现,重要的是四个季节的衔接无比巧妙。穿过园林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春景,几尊假山各有千秋,暗藏十二生肖,并暗合了“卧虎藏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成语。
绕过“三羊开泰”,便到了夏景,夏景的看点在于由以“瘦、皱、露、透”而闻名的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山前有水,山里有洞,水上有梁。顺着夏景的山洞蜿蜒而上,穿过长长的走廊,便到了秋景,粗犷的黄石堆砌出山体的险峻,山中间杂着长年火红的枫树,更将秋字彰显的淋漓尽致。从秋景到冬景需穿过迷宫一样的山洞,小山的诀窍在于暗通明不通,小通大不通,在秋景和冬景之间是园林主人的书房,一条幽静的石阶蜿蜒而上,寓意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冬景的特别在于内含石英的宣石,迎光则闪闪发光,背光则耀耀发白,堆砌后的宣石如一群嬉闹的小狮子,为寂寥的冬景增添了几分生机,而南墙的空窗透漏着春景,试问: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园区的后面是一片片的竹林,而个园的名称也正来源于此,园中竹子品种众多,悠悠的小道在竹林穿过。
扬州个园的特点,广告语篇二《扬州个园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在“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的,是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黄颜色的“黄”,宾客至上的“至”,“筠”竹字头,全园占地面积2万平米,相当于将近四十亩地,共分为三个区域,现在位于的是北区万竹园,可以先转过来看这个竹。龟甲竹。上面的节片似龟甲又似龙鳞,坚硬粗糙,凹凸有致,楠竹的变异品种,是珍稀观赏种竹,因此极为稀少,扬州呢也就有这么几根,园中这地方呢,有竹子60余宗,共计20000余杆,别这个斑竹、方竹等等。
那么这会呢,该讲这个名字了,为什么园子不随主人叫黄园呢,园主人叫黄至筠,而“个”字在汉语中最早的意思是量词,一个人,一个苹果,而中国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象形文字,我们可以稍微看一下,竹叶倒过来看不正是一个两个的个吗?主任喜欢竹子所以叫它“个园”,他认为竹本固、心虚、正直,而且我们平常看画家的画上也有很多竹子。
这个竹子呢,大明竹,它主要是观叶类类,这个呢在扬州当地可能做盆景比较多。前面这个竹子,黄颜色的杆,猛一看想是枯死的竹子,但不是,它长出来就是这样的,就想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一样吗,它是日本友人赠送过来的,和我们中国产的金镶玉有一点点像,也是黄颜色的。
苏东坡曾讲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而扬州他地处江淮,柱子总共分有两大类,还记得刚刚所看到的龟甲竹吗,它是一根一根分开长的,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变是一丛一丛、一簇一簇的,这个是簇生的竹子,根部都连在一起,并不是刻意栽成这样的,叫做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为什么叫它孝顺竹呢,中间是新竹,外面是老竹,新竹围绕着老竹,向来遵从着古训,“父母在,不原游。”而老竹册殷勤地呵护着新竹,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主人当时建个园时花费银两,总共花了600万两。这个600万两在当时相当于江苏一年的财政收入。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也曾也下“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
行至逐尽尽头,可以稍微抬头看一下,有一个匾额,“竹西佳处”,竹西,所取自于杜牧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了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中提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再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而我们稍微走进一点,抬头看上面的第一个字,竹,两“个”,所以当时讲“个园”可以讲“竹园”,但可能说竹园俗气了,浅白了,所以叫“个园”。
近来看看这个贵宾道,现在咱们看到的小径,贵宾道也叫“桂花小径”,两边所栽植的全是桂花树。鬼话花期,中秋前后,八月规划香,92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将个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两个皇家园林,两个私家园林,同时1998年的时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楼叫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值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代才华出众、仕途通达。丛书楼上下两层,但是却看不见楼梯,这是为什么呢?待会给大家解释。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同趣在山。这座小楼原来的主人是著名的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兄弟一生独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丛书楼中曾经有藏书10万余卷,而且有很多孤本、善本。乾隆年间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
马家是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乾隆皇帝在《上喻》中对他们褒奖有佳,接下来要参观的就是住宅部分了。
在这个地方呢,就是他们家的住宅部分,而住宅部分又分为福、禄、寿、喜、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分别以“福、禄、寿”为主题,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家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东路建筑。“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由于原来的厨房早以废弃,为了让人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做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等等厨房用具。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是餐厅了。盐商们对吃的东西自然很考究,自个儿吃的早餐,燕窝参汤外加两个鸡蛋,但这个鸡蛋并不是普通的鸡蛋,是用人参、红枣、白束、当归磨成粉之后加如饲料中给鸡食用。这一个鸡蛋相当于当时的纹银一两,就是160今大米。餐厅梁柱取材楠木,是楠木中最名贵的一种,金丝楠木,所以成为楠木厅。这个厅堂里面的饰物都是圆的,吃饭的时候当然要“团团圆圆”了。中间单位这个屏门上是八怪之首的金农写的一个漆书,金农写漆书时,把毛笔前面剪掉了,写出来的字像是排笔写的。“饮量岂止于醉;雅坏乃游乎仙”。立柱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东,大羹有味是读书”,此联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又指出读书的重要,放在餐厅里是再合适不过的。而中间的摆饰,左边一个西洋镜,右边一个倒插屏,就是东平西静的意思,平平静静,安安定定,是一个徽派摆设,而扬州这边的盐商以徽商居多,但这个主人可能是一个例外,是浙江人。
清美堂,做人清清白白,清正廉洁,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是黄家接待一般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中间的台上跟刚才的楠木听有所不同,多了一块石头,钟乳石,东屏西镜连在一块就是“终生平静”。这副楹联可谓是他们家的家世,是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所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检,”就是说传家没有别的办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富裕之后最好的治家方略只有勤劳与节俭。这里的建筑一路比一路好,待会我们可以看到更好的。
我们可以抬头侃侃瓦头上,三角形的瓦上,第一排是禄字,地二排全是梅花鹿的图案,东路这一主题“禄”,高官厚禄,官云亨通,是他的别音,每一路都有主题,一路比一路还要好。
中路的主题是“福”字,第一排的瓦片上是福字,第二排的瓦片上是一个倒挂的蝙蝠,“蝠”倒了,即“福”到了,里边这个一个堂,汉学堂,主人自个非常崇尚汉代文学,汉带文学的主要思想,儒家思想,包括现在的外国人讲中国也都是汉学,孔子的中庸之道,这两旁的松、柏,我们都说千年松万年柏,这个也非常珍贵,但这个柏木没有金丝楠木贵重。这里是扬州目前保存下来的柏木厅,中间有个楹联是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书,“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样成树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楹联中间悬有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之作。上联讲读书要读有用的书,而独到废寝忘食,下联是、讲竹子新长出来像儿孙生长一样,像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这座厅堂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的、备事之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夫妇居住的地方,黄的主要工作是“辑”和同时代另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两大家”,黄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家阮元称其为“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博留名,当属不易。大儿子跟三儿子在广州,所以房子我们
目前没有看的到,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二儿子和四儿子的住所。我刚刚硕果,原来的房子与200多间,开放的只有60多间,所以很多我们没有看到。
这个巷子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所以俗称“棺材巷”,它呢,就是扬州人俗称的“火巷”,将两边的住宅分开,这样一边着火了,烧不着另外一边,起到一个放火的作用。走到巷头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口井,这个井放在这里是跟有学问的,棺材巷,太不极力,而这口井放在智力渠道了一个改变风水的作用。而墙跟其他的墙还有区别,中间用板砖竖着砌出了一个拱型,而上面的是用青砖横过来砌的,再上面是大铁钉钉进去的,这样呢,可以防止长年打水导致墙体坍塌,起到了巩固墙体的作用。这个原理也就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著名的赵州桥也是利用的这个原理。
这里呢就是于“寿”为主题的西路建筑。同样,第一排瓦头上刻了“寿”字,而第二排上画的是寿桃,门窗隔扇上,采用的仙鹤图案。
现在的这个厅堂叫做“清颂堂”,是主人家用来接待比较重要的客人,可以抬头看一下,有没有什么特别,对,他没有大梁。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宽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的最高厅堂,厅檐、廊檐的高度达502米。因为黄至筠晚年的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此厅堂也是家族聚会祭祀的场所,也是时而唱戏“堂会”的地方,后面看一下主人自己住的地方。
楼上是夫人平日活动的地方。仔细看一下这个地方与其他几路的有些同,里面是用的明三暗五的格局,当时受封建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家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而后面的这个是他小女儿的房间,女儿的房间一般都在父母的后面,意思是见女儿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允许,养在深闺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那个时代女子应遵守的,但这个女儿还是可以活动的,而活动的场所就是后花园。
接下来的就是个园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建筑,“四季假山”,个园被评为四大名园呢,大部分就要归功于它了。门外两侧各自方形花坛。坛内修竹劲挺,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点出了“雨后春笋”之意。寥寥几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过了月洞门,看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形态的动物,其实这就是一副“百兽闹春图”,亦称“十二生肖闹春图”,看这些石头是“三分靠眼观,七分靠想象”。
转过来看后面,花园的中心建筑,“宜雨轩”。进入厅内大家可以看到,此厅的南北面装的是雕花窗栏隔扇。此厅最大的特点是,人在厅上座,景从四面来。它是主人用来接待宾客的地方,由于厅的四面都是透空的,因此不论刮风下雨,厅内的客人都能品赏外面的景色,后来叫它“宜雨轩”,就像抱柱上的楹联所写,“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始至今雨初来”,第一个宜是不是比第二个少了好几点,古代汉语中的雨指的是朋友,点数越多朋友越多。上去之前先走一下这个台阶,像不像一个云朵,平步青云。这上面有个亭子,是当年主人养鹤的地方,旁边有一颗柏树,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