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有感(一)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当唐诗宋词在历史的风雨中源远流长,当胜负成败在历史的泪光中随风飘散,只有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还为人们所传唱。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曾当元帅。他就是——毛泽东。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带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有感动和更深的感悟。和过去记录和介绍毛泽东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该片所展现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毛泽东,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而我所受到的震撼并非来自那些在传统影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大场面、大背景,而恰恰是源于录像中那些展现伟人日常生活画面的点点滴滴。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伟人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颇有情趣的一面。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疾苦的真实写照。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当他病入膏盲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这是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一个让人崇敬的主席。
少年的他没有显赫的家室,只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名家庭,父亲并没有对他有太高的要求,只求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但好学的毛泽东就是爱读书,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的挚友,就算在战火硝烟的时刻,毛泽东每天都会读书,而建国后,毛泽东外出视察的专列火车上更是有一厚重的木头箱子,里面装满了书籍,《红楼梦》他通读了5遍,4000多万字的《二十四史》每次读他都会记下自己的感悟。回首现在的我们,书本可以说已经淡出了我们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看电子书,当我看到纪录片里毛主席那张特制的床,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限的悔恨,自责。。。试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自己读过几本名著,是用心去读的吗?还是只是为了考试?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已是青年的毛泽东便迎来了这风起云涌的时刻。这时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的毛泽东已怀着救民于水火的大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也希望能通过国共合作来达到目的,但失败了。这时候的他苦苦探索,当经历过感受过亲眼看见自己的同志被杀的惨痛后,终于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在发动领导秋收起义后便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从此,虎入山林,龙归大海。时势造英雄而英雄又何尝不是在等待时势?而现在正值青春的我们却又在干什
么?看电影、玩游戏,亦或是以其他的方式来挥霍青春......也许我们做不到毛主席这样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个欲望充斥的社会让我们的大学四年不留遗憾。
当看到晚年的毛泽东时,觉得他变成了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一个慈祥的长者。他的生活俭朴,可以将一个竹杖用好几年。他平易近人他可以给人让烟给人夹菜,他能亲自将来宾送上车后再离开。尤其当看到他学着非洲来宾行屈膝礼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近八十的老人显得有些憨态可掬,但对这个可爱的老人更多却是可敬。因为这一刻他是如此的高贵,一种由衷的高贵,一种内心的高贵。因为这种内心的高贵他才会如此的平易近人,而不是因为世俗眼中的身份高贵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崇敬。
走进毛泽东有感(二)《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唱“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当时在我们心中毛泽东简直就是不是遥不可及的“神”。我们对毛泽东有的只是完全的崇拜与仰视。
在我们进入学校的时候,通过他写的文章,他的诗词,觉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近代中国的伟,他离我们很远,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但自从前段时间看了《走进毛泽东》,我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更使我们了解了毛主席,使我们受益匪浅。
毛主席,近百年来,就是中国的骄傲,他的每件事都使人们不能把他忘怀。其中,毛主席的博学、智慧、心胸、淳朴,还有平凡中的伟大,都无不把我们深深地震慑。
这部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不仅挥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使我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使我们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
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深深的感受到:
毛泽东酷爱读书,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等。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写诗作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他拥有渊博的才学,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据说他《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
毛泽东运筹帷幄,稳而不乱。他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正是他的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志向远大。他根据自己及当时时局的情况,一生之中三立志愿。17岁那年的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母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青年时代的人生志愿,不是要去抓枪杆子,而是想做个文化人,想当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建国以后,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徐霞客。
毛泽东不畏强权。他不畏国民党,敢说“两个太阳”,主权问题决不让步,不畏苏联,他昂首阔步,轻松自若的去面对不可一世的斯大林;不畏美国,他在中南海的书房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他可以面对美国英国这样西方强国时,坦然去介绍自己的国家,讲解自己祖国的优秀和美丽,讲自己比对方更好的地方,让对方来自己的土地参观,他的“papertiger”一语既幽默又一语中的,这是何等的乐观和自信。
毛主席廉洁朴素,关心民众疾苦。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他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生产任务。
毛泽东实事求是,敢于听取百姓的声音。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的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情绪。这件事促使毛泽东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
兵简政”。他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都分配了生产任务。
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他一生领导的伟业靠的是人民群众。一旦人民群众觉悟起来真正被组织起来是铜墙铁壁,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群众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饿敌人。所以他最强调群众路线,不断教导工农运动相结合积极争取广大群众。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进行探索。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人民脱离了穷国的境界进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样,毛泽东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却不喜欢摸枪。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他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他不拿枪恰恰说明他的与众不同领袖如此;但在另一方面他不拿枪却可以指挥拿枪的人充分说明他有指挥头脑;第三方面,战斗需要运筹帷幄的人,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运筹帷幄的人。
毛泽东经常不拘小节。他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真实和真诚。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这样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用特殊的方式锻炼身体,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击风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向朋友和同学推广。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喜欢冬泳。他一直坚持冬泳,甚至到了晚年仍然坚持冬泳。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毛泽东不要军衔。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的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的意愿: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谈话中他询问毛泽东为何没有军衔?毛泽东回答说:“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对于一个军事统帅不要军衔,蒙哥马利觉得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回答得非常干脆:“帅、将、校统统都不要。”
总之这部电影用平视的角度撷取片段,以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把毛泽东的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展现于世。而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毛主席,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看完片子后,我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尽管毛泽东走了,但他的目标与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实现。他的精神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时刻长存。他就像一只永不衰老的雄鹰,展翅翱翔在每个中国人,甚至世界人的心中!
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强大的中国。我们必须学习他好的思想和作风,一切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走进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他的事迹,对于我们的生活,发展,学习都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走进毛泽东有感(三)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最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员那种沧桑的声音配上缓缓而来灰白画面让人很快就进入了属于毛泽东的那个时代。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在他的身上围绕着无数的光环。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墙上贴着的是毛主席的画像,门上挂着的还是标有毛主席头像的挂件。不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毛泽东更像是一个神,无所不能。上学之后,我也学习了不少关于毛泽东的知识,对他多多少少也了解了点。在我们这代90后的心里面,可能对毛泽东的偏见比较多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运动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多少的创伤?它的影响离我们真的很近很近,这使我们中国至少倒退了50年!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对毛泽东产生一阵抵触的心理。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理性地分析评判一个人物才应该是我们素质的体现。观看完《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后,我更肯定了这种观点!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影片穿插了毛泽东生平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成就片、功勋片等不同的是它更从情的角度娓娓叙述一个平凡的、人性的毛泽东,动人之处更是让人一度落泪。
青年时的毛泽东和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一样,满腔热血,“自信人生三百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所立的志愿: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而在此后的人生之中他也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他的志愿。
(一)立奇志。17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在我们走向成人之前人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立志。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他会引领你走出黑暗,拨开阴霾,让你看到希望!年轻的我们只需扛起梦想,轻装上阵,无所顾忌地去拼搏一次——因为你的目标,你的志向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二)交奇友。我想这边的奇友并不是“奇装异服”,行为怪诞的朋友,而是和他志同道合、思想不谋而合之友。而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可能已经超越了他那个时代,所以所交之友也被称为奇友。在湖南第一师范他根据自己姓名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了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成立了一个自己的社团,取名为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改良人心和风俗,作新的国民。新民学会的不少会员,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人物。大学之大,在于汇聚五湖四海之人,博采万众之思想,为所爱的“事业”共同打拼!毛
泽东的征友启事一方面体现着他热爱交流,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的胆识过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要走的路,这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毛泽东!
(三)读奇书。毛泽东喜欢读书是众所周知的。他一生总共读了十万多册书,涉猎范围广泛,可以说是博采众长。毛泽东小的时候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这是什么概念?不说能读懂它,就是要读完它也要多大的耐心啊?所以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在这里展现地淋漓精致。其次,在书上做笔记,可见其态度谦恭,细致认真,一点也不敢懈怠。由此让我想到,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能受得了寂寞甘坐冷板凳还有多少?说实话,让我在自习教室里坐上一个上午看一本书我就受不了了。他的这种嗜书如命,这种坚持不懈,这种不怕孤独让我感到了他身上闪烁的光环决不是偶然!
(四)创奇事。在军事上,已经34岁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领兵打仗的毛泽东却在湘赣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背着长沙向井冈山走去。远在上海的中央不同意毛泽东的选择,决定撤销毛泽东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当这个命令传到湖南时,毛泽东早已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建立起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由此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的奇特之路。生活中,毛泽东特别喜欢游泳,但他
并不只满足于在小河小湖中游游。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时,遇上大风。他不仅迎浪畅游,还对人说:“七级台风,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我想历史上没有哪位伟人敢做出这般奇事了!恰恰反映出的正是毛泽东的敢为人先,有勇有谋的胆魄。
的的确确,毛泽东做到了他年轻时所立下的志愿——做一个奇男子!但是这些奇特我觉得还不足以让这么多的人拥护他即使是犯下了那么大的错误。影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许为我们解释了所有: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淮河突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听到有的人为了躲水爬到树上,人蛇争树,竟活活被毒蛇咬死时,他伤心落泪;他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就是这句话,让人民永永远远地拥护着他!
《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毛泽东。影片里面大量珍藏的电影资料镜头,使我们了解了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的内心。该记录片总体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评判方法。如若添加一些毛泽东的缺点可能会使他的整个形象塑造的更加完美!
走进毛泽东有感(四)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姓名:卢海亮
学号:20090240122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班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能不断创新,与其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毛泽东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