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据我的理解,对于文明的态度,我们应该是用文化给岁月留下光彩,而不是强行用岁月让文化延续。
纵观历史,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文明,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罗马等等,在发展历程中被灭了N次,复兴了N次,有的永远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有的即使勉强保存了下来,但你来我往,早已不是原班人马。既能给其所经历的岁月留下光彩,又能完好幸存没发生变质的,恐怕只有中国了。的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延续到今天是有一定原因的。以下是我对此的一点看法。
首先,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何为包容性?就是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接纳吸收能力。中国文化很容易就能纳外物为己所用,就比如上文“在发展历程中被灭了N次,复兴了N次”,中国人写的文章中很容易就能将其他文字(比如英文)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平时口头也经常说的“做一个presentation”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外国文化里面这么做就基本没多大可能了吧,要是英国人写“Manycultureshavebeendestroyed很多times?”要多奇怪有多奇怪。另外,汉语词库的扩充也可以看做是包容性的一种体现,“天花乱坠”,“三生有幸”,“大千世界”是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巧克力”,“沙发”,“台风”又可以看做是西方引进的词语,而“物理”,“化学”,“政府”,“纪律”等又是对日本文化的借鉴,这些外来词汇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难道不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吗?
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断接纳,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不竭动力。
其次,文化的核心是人,中国人的特点也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具体来讲,恐怕就是“坚韧不拔”的特性了。从远古到现在,中国人面临灭族危险的时候还少吗?五胡乱华,我们挺过来了;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我们挺过来了(此处没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思,只是蒙古文化与中国文化还是有那么些差距);八国联军险些让中国沦为殖民地,我们挺过来了;抗战八年,我们也挺过来了。中国是一个有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无数优势性的民族,坚韧不拔是深深烙在这个民族骨子里面的个性,从来不会想起,但也根本不会忘记,这是一个民族的天赋。而文化也是如此,在中国大地上,霸气点来讲,敢跟中国文化作对的都没好下场。蒙古族想取代中原文化,结果“胡虏无百年之运”,而北魏、满清则是通过使自身融入其中而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坚韧不拔特性的一种体现。
文化发展传承到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显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文化的发展也有些变味,我们在这种环境中,更需要保持真我,把中国文化的天赋更好地发扬下去。
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篇二:《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你知道吗?我其实是一只整天泡在书里的小书虫。现在,请让我一吐为快的给您介绍一下我的读书生涯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自打我能够拿起书的时候,整天都抱着一本书,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怀疑吧,一个还不太大的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我是在看书吗?其实,我真的在看书,但是是在“用嘴看书”,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的用嘴看书。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一没事,我就趴在上面享受“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而我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我的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心中的怒火被我这么火上浇油,一个箭步冲过来,把书三下五除二的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起来。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上了为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海洋,让我学会生活的技巧;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能够自理;书是老师,教给我无限的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朋友,伴我度过难关!{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
新军屯小学唐浩天
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咿呀学语开始,书便成了我的朋友,我算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现在,就让我一吐为快地给您介绍一下我的读书经历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凡是能抓得到的,不管是有图的还是有字的,整天都抱着翻,甚至用嘴去咬。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疑惑吧,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是在看书吗?现在想来恐怕更多的是喜欢书的颜色和味道吧。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抢过来,如此反复,倒也能指认了很多的动物和实物,这算读书的开始吧。
幼儿园时,我没有学过一个汉语拼音,连“a、o、e”都不认识,老师带着我们识字,做游戏,读故事,我因此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妈妈带我坐公交车,我能把一路上看到的字都读出来,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把“限高2米”读成“很高2米”这样的事妈妈能举出一箩筐。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有空,我就趴在那儿享受“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箭步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书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好为止。凡是跟知识有关的书,我特别爱看。我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一下子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宝库,贪婪地吸收着书中{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
的营养,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书是营养,丰富了我的精神;书是大海,让我尽情遨游;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神往;书是老师,教给我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与书为伴,快乐同行
新军屯小学唐浩天指导教师赵俊娇{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
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咿呀学语开始,书便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算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书的依恋也越来越深,书中的文字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现在,就将我的读书经历向您一吐为快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凡是能抓得到的,不管是有图的还是有字的,整天都会抱着翻,甚至用嘴去咬。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疑惑吧,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是在看书吗?现在想来,恐怕更多地是喜欢书的颜色和味道吧!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地抢过来,如此反复,倒也能指认了很多的动物和实物,这算读书的开始吧。
上幼儿园时,我没有学过一个汉语拼音,甚至连“a、o、e”都不认识。但是老师带着我们做游戏,读故事,我因此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妈妈带我坐公交,我能把一路上看到的字都读出来,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曾经我把“限高2米”读成了“很高2米”,这样的事妈妈能举出一箩筐。回想起来,我也真是被我的天真打败了。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有空,我就趴在那享受我的“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妈妈终于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箭步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书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起来,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好为止。
我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一下子走进了书籍这座巨大的宝库,贪婪的吮吸着书中的营养。凡是跟知识有关的书,我尤其爱看,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
书是营养,丰富了我的精神;书是大海,让我尽情遨游;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神往;书是老师,教给我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带给我慰藉!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篇三:《我眼中的中国》我眼中的中国
如果说要写一篇谈自己眼中的中国,那这个话题未免太大了,那要从当前中国的社会、教育、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说起。但这些我又不能全部了解。所以本文有借鉴他人自己赞同的观点,也有部分引用的数据。
首先是社会,我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充满着资本主义的味道,到处充斥着对金钱的向往,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官员腐败。在如今的社会中,官员腐败算是中国最大的矛盾,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之高,以及大部分地方官员的表现令老百姓过于失望,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个是中央政府必须重视和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威信,老百姓心中的不满和经过长久的对政府的失望会引发不可想像的大问题。
二、贫富差距过大
现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底线,数据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差不多从中国20%的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已经让老百姓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心理不平衡,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从社会的仇富现象就可见一斑。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及其有害的,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如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措施,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三、人口问题
先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从开展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确实对中国人口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差不多减少了近3亿人口。但是到现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独生子女太多,产生了以后其结婚后负担太重,到后来一对夫妻要负担12个老人;到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增多,中国提前进入了老年人社会,依此出现的福利和照顾问题;以及重男轻女思想引起的男女比例失调,中国有近3700万人口可能找不到老婆。
四、环境污染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以及制造工业的发达,在全中国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年底已经是世界第一,到工业污水到处横流,没有进行废水处理,以及工业垃圾电子垃圾无法有效的处理。各处水源污染,引起了环境的破坏和各种疾病的流行,这可是关乎到全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思想道德败坏{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思想混乱,人人向钱看,盲目的崇洋,对中国缺乏自信,带起了各种道德问题。从黄、赌、毒横行,到食品掺假、婚外情泛滥,扰乱家庭和睦、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优秀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渗入生活中,破坏了法律的威信,还有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和低龄化,社会治安差,人们生活的没有安全感,人情的冷漠,对社会不关心,事不关己等等。
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十分重视教育,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占GDP仍然是非常少的,而且在农村里上学上到小学毕业、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的现象也有不少,还有女孩子不应该读过多的书等等,这些在中国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都是非常普遍。
刚才说的受教育问题,在教育问题上出现的问题则更多。最突出的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它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大多只知道死读书,掌握了书中的知识点会考试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行,因为学的都是些课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实践部分,知识本身是在实践中总结,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另外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沿海的城市普遍比较发达,中部地区至少的大部分地区都显得比较落后,而西部地区就更不必说了,除了少数几个资源城市以及,省会外其他的地方都显得比较落后,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尤其是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村通公路以后,人民出行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和发达地区比起来还是略显的匮乏。
人民的基础素养还有待提高,现在人民的生活好了,很多人有钱了,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有钱了我们该干些啥,有很多的人过着着及其奢侈的生活炫富等等,这无疑给大家带来了仇富的思想,一次看到腾讯新闻的头条是,一辆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相撞,损失了好多万,当天深圳机场因为事故死伤了好多人,却没有上前几位,而是在一个角落里静静的躺着,我们真的要反思一下自己国人的价值观了,我最崇拜的偶像是沃伦巴菲特,不是因为他当过好多年的世界首富,而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吸引了我,虽然有很多的资产,但却从不乱花钱,他的办公室,摆放的物品非常的简单,他开车也从来不请司机,都是亲自驾驶的,他对于生活的态是乐观的,这也是他能长寿的原因,当年他的资产一夜之间增发45亿美元时,他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伤心,更没有做任何极端的行为,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上班,看着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的情况。所以他会成为美国人民的偶像,奥巴
马会想着让他当美国的财政大臣。
因为是理科生,所以我对中国的政治不是很了解,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已经带给中国人民太多的改变,有很多的东西,还不是很完善,但是从党的这些年的作为来看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高的高度。
谈到人这种生物,他们都是自私的。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是相互联系的,这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于是有些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所以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就出来了,这些现象大多和物质和利益有关。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建立在利益的链条中。但是这是规律,没有任何的能阻挡的,如果能达到共产主义的高度,那只说明实现了共同富裕,或者是大家都很不富裕。否则阶级的矛盾就一定不会消失。
再谈谈中国的经济,我是比较喜欢经济学的,大一的时候没事了就在研究经济学的内容。也体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
近年来,至少在中文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这种使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预言,不完全是出口转内销式的炒作。中国的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3年5月10日《时代》在《中国:下一个世界强权》总标题下的14篇文章。周刊总编热情洋溢地写道,艾默生曾称中国为木乃伊与纪念碑,而今天,这一古迹正显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10多年间,中国崛起的论调席卷世界。在这只开始起跳的超级老虎(德国《趋势》杂志语)面前,许多对政治和自由市场保持坚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缄口难言。
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
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
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
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
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
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8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600}.
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0.8%;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6.2%;经
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4.7%;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
医疗方面:1.药品价格过高,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多数商品的可比价格不断下降,但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却连年攀升,这就是医药价格。2.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卫生产品并非纯公共产品,有外部性、也有内部性,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不对称。3.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2)擅自提高标准收费。(3)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有的医院仅从床位费中就分解出收费项目达11项之多。变相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等现象也普遍存在。4.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缓慢。不少地方还没有实行医疗保障改革,除极少数实行医疗保健的领导外,普通干部、职工仍然实行原先的公费医疗制度,看病很不方便。5.农民群众看病难。据统计,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卫生分配极不合理。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全球倒数第4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少病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和经济负担。6.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化学制药企业有6000多家,药品经营流通企业17000多家,而作为世界制药大国的美国,才分别为200多家和50多家。药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整个医药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导致竞争无序。
文化上中国的人民是没有信仰的一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信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目前,热衷于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日趋广泛、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与此同时,到世界各地留学、经商、旅游的中国人也迅速增加。汉语作为各国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及教育机构的重视。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中,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比较接近,同时它们同中国的交往也比较多,因此,这
篇四:《我眼中的中国》西京学院学生课程论文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选课时间:周一九、十节项目名称:《中外民俗》公选课课程论文
成绩:
2015年5月
我眼中的中国摘要:中国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骄傲和自豪延续了几百年,然而在1840年这种骄傲和自豪遭到的质疑和拷问,儒家文化可以救中国吗?老庄哲学可以使中国走向自强吗?当然最后华夏民族依然存在,只不过这回我们用的是一个叫马克思的人创造的思想来拯救的,还好不管怎么样,中国文明从来没有在世界文明中消失过。自从新中国成立已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的指导下,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一再向国际社会申明:澳门是中国统领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恢复行使对澳门的主权。过去外国侵略者之所以敢拿着武器,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胡作非为,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太贫穷,科技太落后。事实上,也只有自己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才能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下,中国逐步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中国求强之路是如何进行的?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中国礼仪中国文化国民经济求强之路
一、中国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二、中国文化
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
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对于中国文化,不知道你了解多少,她毕竟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她有“威武不能屈”意志,又有“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格,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质,还有“君子坦荡荡”的气拔山河的豪情壮志„„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反映着中国的灿烂文化。中国自古就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看起来不很起眼的几字却蕴藏着巨大的人生哲理,把中国文化推向高潮。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的历史。京剧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是歌舞、说唱、杂技的综合艺术形式。并具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内涵。不同的艺术角色,表现不同性格、身份、年龄的不同人物类型。过去,戏剧界常说“千斤话白四两唱”。京剧也不例外,总以说白为主,必候偶有感触时方起唱工。或为叙景而唱、或为情急而唱、或为叹息而唱、或因悲痛而唱、或感慨而唱、或因想念而唱、或因愤恨而唱、或因恐惧而唱等等。祖国文化,灿烂悠久,这使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无比骄傲,无比自豪!
三、国民经济
(一)、经济发展分析
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经济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农业工业国,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波动频繁,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仍需全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由于1950—1952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恢复的性质,且是在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水平的基础上。从1953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从而加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与效益
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这里,主要分析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利用计划经济集中调动资源的能力,对工业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进行了重点投资建设。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中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产出的比重有了较快的增长,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设备的改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已经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这是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未能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偏颇无法及时纠正,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结构以及工业内部结构都明显出现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
(三)、经济比较结论
中国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中国经济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特别是成为世界上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
的工业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技术,对于建立巩固的国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工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未能更好发挥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产业落后,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济增长取得进步,但与世界各国相比,突出的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建设和运行效益低下。中国人民为国家经济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未能取得应有的更大成效。
四、中国求强之路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和
我国的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全面发展。中国仍需不断探索,才能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辉煌的十年》(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赵继昌.《七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大变化的发展》《对外贸易论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