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典故素材
导航

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2020-12

篇一:《孙中山纪念文章》

苦难的勇者,奋斗一生的战士

---孙文先生150周年诞辰有感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世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物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时光流转,对于当年的人们,现今的生活改变可谓沧海桑田。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东方崛起,世界侧目。这一切的实现,实在仰赖许多为我国奉献终身的伟人们,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足以组成一座金光闪闪的丰碑。而我们顺碑上望,一定在所有名字的上方,能找到这个普普通通又伟大非常的名字:孙文。中山先生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1878年,先生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而后在檀香山学习五年,于1883

年回国,又先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在学习期间,常与好友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议论时政,抨击朝廷,阐述革新抱负,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称为“四大寇”。1892年,先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济世。1894年初,先生上书李鸿章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先生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两年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的华侨团体中,兴中会成立了。

从此时开始,先生踏上了波折的革命道路,为了推翻清政府,先生先后发动了十次起义,每一次都伴随着牺牲和流亡,失望和迷茫。而先生却总是能以绝大的勇气,鼓励人们再一次努力,跟随他奔向希望。

乙未广州之役、庚子惠州之役、丁未黄冈之役、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丁未防城之役、丁未镇南关之役、戊申马笃山之役、戊申河口之役、庚戌广州新军之役、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十次鲜血淋漓的战役,十次遗憾的失败,十次被扑灭的星火终究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时候化为火凤燎原。武昌起义的成功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而远在美国的孙文先生,在得知捷报之后,心系革命,火速回国主持局面,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文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孙文先生推翻了帝制,本已注定成为千千万万国民的希望,成为新政府的领头人,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对于总是不缺失勇气的人,命运往往给予他的是再一次失败。

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效忠中华民国的同时,北方的省份却还未脱离清政府,孙先生的政府事实上没有实权。而他领导的革命党人们不得不屈服于北方大军阀袁世凯,孙先生于2月13日提出辞职。此后十年间,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革命的坎坷道路上,在袁世凯政府和其他阴谋家的利用和背叛下,一次次艰难的维护着已被侵吞的革命果实。1923年,先生改组国民党,次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1月应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纵观先生的一生,失败无处不在,可以说先生的奋斗史就是一本不断与挫折斗争到底的苦难史。而历史上又有几人有如此巨大的勇气去迎接一生的挑战?孙先生做到了,先生用自己的思想为革命标示了方向,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为新的世界打开了大门。先生无愧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他指定的政纲不愧为正规的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理论和方案;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而今,日月如梭,现今已是先生150周年诞辰,现今的我们,在享受着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安定生活的同时,应不忘先生的勇气,先生的思想,应为我党有如此伟大的英雄而自豪,也应为我们同样身为先生的同志而自豪!

篇二:《纪念孙中山先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书报告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物流四班2015112695郑玮珺

这是一篇毛泽东先生在195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所写的文章,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等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革命。‛这是一段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文字,毛泽东先生这样讲,不但是说孙中山先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而我们现代中国人,也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1904年,孙中山先生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表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孙中山先生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的恶劣统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团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孙中山先生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某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相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正如毛泽东先生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孙中山先生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的功勋,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是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他指出:辛亥革命之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尽管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评价孙中山先生,说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在每次讲演中,都能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以及外国情况等方面,知道

他是很虚心的。在改造中国的漫长过程中,孙中山先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拥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的独立,民主自由,民主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学习与继承孙先生的革命精神。

致敬孙中山先生!

篇三:《纪念孙中山先生_毛泽东原文及导读》

《纪念孙中山先生》导读

原著内容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1956年11月12日)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选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4—755页。{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一、原著的主要内容

这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毛泽东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方面,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二、拓展阅读

1、迟云飞:为什么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刘晓弘、刘世华:尊崇·缅怀·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孙中山情结,《党史纵横》2001年7期

篇四:《纪念孙中山》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

是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是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奉献;是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中国的崛起。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名文,1866年生于广东省山县翠亨村。他早年就

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继而弃医,投身于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在后来的《民报发刊词》中,把自己的思想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911年,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随后各地纷纷起义反

对清政府,宣布独立。就这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孙中山到北京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但因患肝癌医

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全心全意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外国语10级2班

马玉涛

篇五:《《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作业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标题《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英语113班学号姓名金丹丹任课教师蒋亚飞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篇六:《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原文及导读》

《纪念孙中山先生》导读

原著内容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1956年11月12日)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有关纪念孙中山的文章}.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选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4—

755页。

一、原著的主要内容

这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毛泽东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方面,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二、拓展阅读

1、迟云飞:为什么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刘晓弘、刘世华:尊崇·缅怀·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孙中山情结,《党史纵横》2001年7期

篇七:《纪念孙中山先生》

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

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

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